当地产项目中途易主,2.55万元保洁服务费成“无头账”,责任方相互推诿、农民工工资悬空——这场看似棘手的纠纷,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调解员张晓鸥的专业调解下,不仅精准锁定付款责任人,更用“带保障的调解方案”化解信任危机,让原告快速拿到欠款,也为涉民生纠纷化解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调解案情
云南某清洗服务公司(原告)的负责人,曾一度为2.55万元保洁费愁得睡不着觉。2024年,该公司与某建设工程公司(被告)签订协议,为其承接的云南某地产项目提供室内装修后保洁服务。可服务刚完成一部分,项目突然中途易主,后续工程由案外人某装饰公司接手。
按理说,已完成的保洁服务该按时结账,可麻烦却来了:原被告及案外人虽签过过渡协议,明确了服务费计算标准,但2.55万元欠款却成了“三不管”——被告建设工程公司以“开发商没给钱”为由拖延,案外人称“这是前任的账”,原告多次催讨均无结果。更紧迫的是,这笔钱里还包含着几名农民工的工资,若拿不到款,工人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无奈之下,原告于2025年将被告建设工程公司诉至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
法院审查后发现,案件涉及“项目易主、多方主体、债务转移”等复杂情况,若直接进入诉讼,不仅周期长,还可能因责任不清导致执行难。为尽快化解纠纷、保障农民工权益,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由经验丰富的驻法院工作站调解员张晓鸥介入调解。
调解经过
接手案件时,调解员张晓鸥面对的是“三方扯皮、证据零散”的困境:被告说“钱该案外人付”,案外人称“与我无关”,原告只想要回欠款却不知该找谁。她没有急于推进协商,而是先从“厘清关系、锁定关键”入手,逐步打开局面:
“案件的核心不是‘谁该付钱’,而是‘谁有义务付钱’。”张晓鸥首先逐一梳理双方提交的合同、沟通记录,尤其关注到被告与案外人提及的“第三人易某”。通过多次与原被告、案外人及易某本人沟通,她终于理清关键关系:被告建设工程公司与易某实为项目合作关系,项目易主前,双方已通过一份《抵房承诺书》约定——项目相关的债务清偿责任,由易某个人承担。
这份《抵房承诺书》成了打破僵局的“钥匙”。张晓鸥将这份证据摆在各方面前,结合《民法典》关于“债务转移”的法律规定,清晰阐明:“虽然初始合同是原告与建设工程公司签的,但你们内部已约定债务由易某承担,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易某才是真正的付款责任人。”面对确凿证据和明确的法理分析,建设工程公司、案外人不再推诿,易某也最终认可了付款义务,困扰许久的“责任主体”难题迎刃而解。
责任明确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告担心“易某是个人,万一签了协议不付款怎么办?”——毕竟此前多次催讨无果的经历,让原告对“口头承诺”充满顾虑。
张晓鸥深知,“没有保障的调解方案,就是纸上谈兵”。她结合原告的担忧,设计了一套“高约束力”调解方案:约定易某分2期支付2.55万元欠款,第一期于协议签订后15日内支付1.5万元,第二期于30日内支付剩余1.05万元;同时明确“违约惩罚条款”——若易某任一期款项逾期,原告有权立即就剩余全部款项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且易某需以未付金额为基数,按同期LPR支付逾期利息。
“这个方案既给了易某合理的付款缓冲,也给你们的权益上了‘双保险’。”张晓鸥向原告解释道。看到方案里清晰的违约保障,原告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自愿放弃对建设工程公司的追索,同意与易某达成调解。
调解结果
近日,在张晓鸥的主持下,原告与易某正式签订调解协议。协议签订后,张晓鸥没有就此“放手”,而是持续跟进付款进度——15天后,易某如期支付第一期1.5万元;30天后,剩余1.05万元也顺利到账。
如愿拿到欠款后,原告负责人特意制作了一面写有“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解忧情深似海”的锦旗,送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调解员张晓鸥手中,以表达感谢之情。
调解亮点
民生纠纷化解,既要“快”更要“实”
这起2.55万元保洁费纠纷的化解,虽涉案金额不大,却承载着农民工的“工资希望”,更凸显了专业调解在涉民生、涉中小微企业纠纷中的独特价值:
•对群众而言:避免了“打官司耗时间”的困境,从调解介入到拿到欠款仅用1个多月,比诉讼周期缩短5倍,真正解了“燃眉之急”;
•对企业而言:被告建设工程公司摆脱“无妄债务”,原告清洗服务公司保住经营资金,既减少了企业诉累,又维护了市场合作秩序;
•对社会而言:调解员张晓鸥“厘清关系找关键、设计方案强保障”的做法,为类似“项目易主、责任推诿”的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化解思路——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案结事了”,让每一起调解都经得起时间和执行的检验。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涉民生、涉中小微企业纠纷,培养更多像张晓鸥这样“懂法律、接地气、善创新”的调解员,用高效、专业的调解服务,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纾困,助力营造更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