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元解纷 > 调解案例精选

多元解纷


调解捷报・北京 | 精准施策调解显成效,一举成功批量化解3起货款纠纷

发布日期:2025-10-31

当商贸公司因5家合作方拖欠货款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当法院委托调解面临“不同企业不同诉求”的复杂局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员王运秋以“一企一策”的精准调解,成功化解3起买卖合同纠纷,帮助原告收回拖欠货款,更为企业间保留合作余地。这起批量纠纷的化解,成为“先行调解”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的生动实践。


33.jpg

调解员王运秋主持调解现场


纠纷缘起

冻货商的“回款焦虑”

原告北京某商贸公司是北京市丰台区某批发市场的冻货经营户,2022年至2024年间,与5家企业(2家商贸公司、3家餐饮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合作。然而,随着合作推进,5家被告企业陆续出现货款拖欠情况,累计未付金额让原告“压力陡增”——既要垫付上游进货资金,又要保障员工工资发放,多次催讨无果后,原告于2025年6月将5家被告诉至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请求支付拖欠货款。

丰台区人民法院审查后发现,案件均为事实清晰的买卖合同纠纷,核心争议均为“货款支付”,具备批量调解基础。为减少双方诉累、帮助原告尽快回笼资金,法院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委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由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王运秋负责统筹化解。

调解破局

“分类施策”解批量难题

接手案件后,调解员王运秋没有“一刀切”推进调解,而是先逐一梳理5家被告的经营现状与付款意愿,再针对性制定调解策略,用“耐心沟通+灵活方案”逐个突破:

1.首案破冰:老合作“念旧情”达和解

第一家被告是与原告合作3年的商贸公司,负责人起初仅同意“先付5万元,剩余再议”,后续却迟迟不推进剩余货款方案。王运秋抓住“双方有长期合作基础”的关键,多次电话沟通:“你们之前合作一直很顺畅,现在原告资金紧张,若能尽快敲定剩余货款方案,不仅能帮对方渡难关,也能保住你们的合作信誉。”同时向原告建议:“考虑到对方有付款诚意,可适当放宽付款周期,避免因僵持影响后续合作。”

经过多轮“情理兼顾”的沟通,被告最终承诺分3期支付剩余货款,原告也因“念及旧情”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首案成功化解,为后续调解打下基础。

2.速战速决:餐饮公司“主动履约”清欠款

第二家被告是一家连锁餐饮公司,接到王运秋电话后,负责人很快了解到原告的资金困境,当即表示“不愿因拖欠货款影响行业口碑”。王运秋抓住对方“重视信誉”的诉求,同步向原告反馈被告的履约意愿,建议双方尽快核对欠款金额、敲定付款时间。仅3天后,原告法定代表人便主动联系王运秋:“对方已经付清全部货款了,我们申请撤诉!”从沟通到回款仅用3天,高效化解了这起纠纷。

3.攻坚难案:最大欠款方“协商让步”定方案

第三家被告是5家中欠款金额最大的食品公司,因自身经营压力大,虽同意调解却与原告在“付款周期”上分歧巨大。王运秋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向被告公司详细沟通得知,该公司“经营困难属实但有履约意愿”。经过调解员多轮耐心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法院为双方出具了民事调解书,为协议履行加上“司法保障”。

调解启示

为中小微企业“疏堵”更要“赋能”

调解员王运秋在复盘此案时表示:“当前不少线下实体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货款拖欠纠纷频发,调解的关键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办法’——既要帮债权人回笼资金,也要给债务人留生存空间。”

此案的化解,也再次印证了先行调解的独特价值:相比诉讼的“非赢即输”,调解更能实现“互利共赢”,尤其对中小微企业而言,既能减少时间与金钱成本,又能保住商业信誉与合作关系。

未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更多“懂企业、会调解”的调解员,为中小微企业破解纠纷难题,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