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费秋林)5月19日,中国康复论坛(2023·北京)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国内外康复专家以“跨进新征程,发展大康复”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交流,与参会代表分享了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发展、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和康复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论坛受到各类上级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国家卫健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等领导均出席了会议并给予指导。
开幕式邀请了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主席席家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谷宇教授,北京大学脑影像学专家刘河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心肺康复专家喻鹏铭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专家张辉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报告。报告围绕医康融合融合、智能技术等焦点、热点,引导参会代表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康复科技创新与发展动态,全方位提升了大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康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多部门出台了多项关于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利好政策。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强调,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强三级医院的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开展康复医疗与外科、神经科、骨科、心血管、呼吸、重症、中医等临床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模式。康复与临床各科室的有机融合,将成为康复发展的重要趋势。
“康复与临床的不同在于,临床科室治疗期间,往往注重患者疾病本身,而康复科更关注患者功能障碍的改善。通过医康融合,康复早期介入,以及分阶段康复,可改善患者预后,预防残疾发生,促进功能恢复,从而大幅降低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在主旨报告环节,席家宁教授指出,只有做到管理融合、医疗融合、治疗融合、护理融合,才能使临床康复做到深度融合发展。此外,他就综合医院如何开展康复临床融合、康复医院如何开展临床康复融合、中医医院如何开展康复中医融合分别给出意见、建议。
本次学术活动高度聚焦国内外康复医学前沿进展,共设置11场分论坛,邀请国内外近80余名康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800多名康复从业人员参加。期间,与会专家向参会代表传递了神经康复、肌骨康复、脏器康复等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大家共同研讨交流康复技术创新与服务经验,展示国内外康复医学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谋划助推康复医学未来发展,为提高全国康复医疗水平,提升临床及科研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本届论坛由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承办、各联盟成员单位协办,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务实、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高端学术会议的引领辐射作用,全面展示新时代康复医学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进而全面推动国家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积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