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政策服务

政策服务


经济搭台习李“唱戏”2013有何新

发布日期:2012-11-30
 随着12月的临近,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会议即将召开,总结对一年来经济形势,对明年经济发展做出部署。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经济会格外的特殊,因此这是新一届政治局上任之后的首次中央经济会议。新一届政治局作为党和国家新的“领路人”,如何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也将是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今天,明年经济增速自然成为市场讨论最多的话题。
   
   2013年中国经济保八也好超九也罢都不是最重要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经济政策,传递出怎么样的执政理念与思路,才是市场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十八大的报告给人一眼前一亮的感觉,环境与民生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此因明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一定不会纠结于经济增速的多少,转变发展思路完成结构转型,才是会议的核心要点。放弃唯GDP论的今天,纠结于短期的经济增速是“7”还是“9”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绿色发展进入“双轮驱动”时代
   
   十八大报道中,建设美丽中国被认为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经济领域方面,美丽中国的确切含义是绿色发展,提高环境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随着中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步伐不断加速,人民钱包渐鼓的同时,开始发现窗下的世界正在悄然变化着,自己儿时常在作业本上勾勒出,绿草蓝天妙语花香的景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直刺苍穹的水泥建筑与雾蒙蒙的天空。经济发展让城市的天不在蓝水不在清澈,人民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下被一点点放大。
   
   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是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是美化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显然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一种修正,未来中国发展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经济建设被加入了更多的新内涵。后工业时代,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发展模式遇到瓶颈之后,环境自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应该是遵循着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实现三者之间平衡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未来中国发展经济不能走极端,唯GDP是一种极端但唯“环境”也是一种极端。防止从出一种极端走出之后,陷入另外一种极端。绿色发展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环境发展,环境一块蛋糕显然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绿色发展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低碳经济、无烟经济都应被放入其中。未来五年是绿色发展的黄金期,除了环保、新能源大发展之外,文化产业也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的新驱动。目前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既是无烟经济,又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都将受益于文化产业的腾飞,未来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环境与文化中出经济,让文化与环保一起构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提供均等就业机会破解人口红利拐点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坦率的讲中国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但只是刚刚渡过刘易斯拐点中的第一阶段,中国二元的经济结构没有彻底转变之前,劳动力稀缺一直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未来仍将有大量的劳动力走入城市。以数据为例,未来十年中国仍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非农产业或者是城镇就业,不算城市的新增劳动力,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中国每年就需要增加150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的就业岗位越来越紧缺,一面是大量的农村城市劳动力闲置,一面是技术型企业招工无人。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这部分人群因此自身的素质已经很难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因此也就涉及到政府提供均等就业机会的讨论,所谓的提供均等就业机会,就是政府加大对城市闲置劳动力与农村人口二次培训的义务。在闲置劳动力走入工作以前,对其先进行劳动培训,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招聘热情。
   
   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建立扩大就业见习基地,通过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劳动力与经济结构接轨,建立就业联动机制,提升稳定就业率。除了加大就业培训之外,预防公权力腐败导致的关系就业,也是百姓重点关注的话题。权钱交易影响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无法实现人尽其能,造成人才的被动流失。没有均等就业机会的后果是,没有目标明确而行之有效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及适宜的参与机制,经济增长将不会自动使就业岗位增加,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也不会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分享。
   
   创新社会的建立迫在眉睫
   
   未来10年国家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目的在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应该是强化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应该更加重视人的因素,简单讲就是重视创造的力量,建立以创造力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式。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压力较大,未来10年中国需要寻找出一条不依赖传统人口红利发展的路线。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创新力则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
   
   创新力虽然好可惜它不是一种随叫随到的能力,创新力不单需要时间而且还要趁早,过去几十年的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创新力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贯彻“因材施教”。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短板说明,创新力一直是中国所欠缺的。究其原因还是现有教育体制没能激发多数人的创新力,需要改变我们过去的教育方法。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源于个性化培养,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力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创新型经济必将始终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