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云南文博会“名牌名品名人”升值云南制造
发布日期:2014-08-15 来源:中国台湾网
云南文博会工艺美术展 “名牌名品名人”升值云南制造
在珠宝玉雕展厅最醒目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一组获金奖的玉雕作品,4件作品起名“至今思项羽”、“误入藕花深处”、“人比黄花瘦”、“却把青梅嗅”,一件小小的玉雕作品,却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应了云南文投集团总经理田大余的话:“把加工石头变成加工艺术品”。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迅速转换,在今年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展厅中随处可见,“金、木、土、石、布”的材质选择,使本届文博会工艺美术品展、销以及评比出现了新的亮点:“名牌、名品、名人”的培养培植,提升了这一行业的艺术内涵,提高了工艺美术作品的附加值,整个产业步入理性发展轨道。
金,即以金银首饰、斑铜、乌铜走银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作品;木,则是木雕、根雕、草编等为主原料的产品;土,是大家熟悉的陶瓷艺术;石是玉石翡翠雕刻艺术;布,是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各种刺绣产品。这种结合云南实际的产业发展思路,成就了无数“草根”创业者,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女青年金永淑开了一个名叫“彝家公社”的刺绣专业公司,麾下集聚了5000多名农村妇女,靠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生产彝族刺绣,每年能创造数百万元的产值,让“能拿针就能绣花”的彝族妇女意外地获得了经济增收来源。而建水县的紫陶产业已经是2.5亿元产值的产业,300多户小微企业“抱团出海”,他们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名声大震,在国外也小有名气。
用“华美”二字来形容今年文博会参展的工艺美术品,恰如其分。玉雕馆的大师级玉雕作品共展出584件,这些作品材质绚烂,立意高洁,观者如云。刺绣展区汇聚了省外和省内16个州市10多个民族不同种类的刺绣产品,这些作品彰显了不同技法、多元题材的艺术魅力,通过“针尖上的云南刺绣大赛”、“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评选”活动,一批刺绣名人、名村脱颖而出,他们参展的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人们的眼球,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建水紫陶、华宁陶、尼西黑陶作品,色泽温润,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造诣颇深,让人流连忘返。在12日的云南石雕、刺绣工艺大师评选会上,20位参评者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成绩面前,行家们开始思考:“玉出云南”的传统认知发生了重大改变,广东等地的集约经营使玉石生产中心转移,毛料供应因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使云南风光不再,深加工更是逊人一筹,不少成品“用云南原料完成加工返销云南”。田大余认为,我省珠宝玉石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问题,从产品创新到市场营销,我们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群点,新的商业模式,以赢得更多的商业空间;玉雕作品必须摆脱传统束缚,“把加工石头变成创作艺术品,把珠宝时代推向珠宝文化时代”,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省文产办副主任刘荣认为,云南工艺美术产业应在激活细胞、特色立足、创意致胜、融资发展、壮大实力5个方面做文章。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化中则认为,品牌意识的培养应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张化中说,本届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说明这个产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要让产业真正具备发展后劲,必须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创新营销方式,提高产品营销水平;坚定不移地树立名牌、名品、名人意识,让从业人员具备“点石成金”的本领;依靠政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企业,而不是盲目地建设“工艺美术园区”。(李成生)